查看原文
其他

游弋蟠龙 再现江南

新天地 XINTIANDI新天地
2024-09-02


4月29日,蟠龙天地即将开业。


在五一假期去到蟠龙,游走在水岸两旁,很有可能在河道两侧的石壁上,发现一种特别形制的石头。

 

这种石头两头宽中间窄,呈银锭状,仿若一个突出的把手,中部镂空——它们有个特别的名字,系缆石。旧时,江南水乡人家乘船出行,如需停靠,便将缆绳固定于系缆石上。



然而时代变迁,如今水乡风貌仍在,但系缆石无需再承担停泊船只的功能。它们成为富有美感的河道装饰,被复原于蟠龙天地内的古桥下,安静地见证时空流转。


水乡居民虽不再仰赖船行,但河道水系仍是独属江南的景致,滋养着这里的土地和人,宽厚地涵纳生长与变化。








忆起江南,底色一定是水,蟠龙天地所在的蟠龙古镇亦不例外。


南宋时期,蟠龙镇位于被称为吴淞江五大支流的蟠龙浦左岸。蟠龙浦向北流入吴淞江,汇流处透迤曲折,如龙之盘。蟠龙镇也因此而得名,被唤作“盘龙汇”,首次记载于后来被收入《四库全书》中的《吴郡图经续记》。


北宋时期,时任苏州知府的著名诗人范仲淹,还曾多次在这里主持疏治河道,兴修水利。沧海桑田,如今这条河道仍与吴淞江相连,河水经密如蛛网的水道汇入宽阔江面,向东奔流入海。


 江南小镇,因水而建 ,取自《蟠龙新志》


遍布长三角的水乡古镇,大多保留着延续了数百年,小桥流水人家的地理格局。数米宽的河道是“主动脉”,房屋临水而建,商人在河面摇橹行船,居民在河边浣衣取水。这些人的祖先,可以追溯至两晋间的衣冠南渡,北方移民带着中原耕作技术来到江南,在湖滨江岸掘土筑堤,排水为田,邻水而居。


河道两岸,由造型精致的石桥连通,人们借桥往来。


蟠龙天地所在的蟠龙古镇,极盛时曾有“九龙一凤”十座桥梁,当年繁盛,可见一斑。经过时间的淘洗,现在只留存下了折板的凤来桥单拱的香花桥


凤来桥建于嘉庆十年,是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。传说古代曾有一位仙翁途径蟠龙,知道这里必是一块风水宝地,于是降下祥云。仔细一看,祥云之中有一座小桥,桥上栖息着很多凤凰,成群嬉戏,因此这座桥也被命名为“凤来桥”。


香花桥则始建于元代,根据《盘龙镇志》的记载,这座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,在乾隆三十年、五十三年分别经历了重建,被居民百姓爱护,得以延续至今,并于2001年被列为青浦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

如今香花古桥再次经由修复,恢复往日荣光,桥下依旧有流水潺潺。修复过程中,建筑师们也第一次走到河底,发现了桥底有石刻的八卦图形、记录历史的碑刻。


站在香花桥古朴的石板上,向外望去,白鹭、䴙䴘世代栖息于它们熟悉的水域。河道两岸,金森女贞、大叶黄杨的根系向土地更深处延伸,守护这方土地。


人居于其中,亦受其庇护。







生于水乡的画家吴冠中曾说,“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。”用他的眼睛看江南,是燕子盘旋于屋檐筑巢的灵动,是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静谧。


在蟠龙天地里,吴冠中笔下的粉墙黛瓦被重现为现实。


依照古制重建或修复的民居,白灰粉墙、深粟褐色木制立面,铺满小青砖的屋顶微微倾斜,整体简洁雅致。关于江南的乡愁与记忆,被轻易唤醒。


这些建筑之中,有位于蟠龙天地西南角、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程家祠堂。


这幢有近200多年历史的崇宗祭祖古建筑,曾在民间留下“诸翟一镇,不及蟠龙一程”的名号,见证了蟠龙古镇的兴盛商市、程氏家族的离合悲欢,也经历了近代被改为粮仓的变化。


如今,专业团队参照大量青浦地区乾隆、嘉庆年代的居民建筑进行比照,将祠堂复原至清代中期水乡民居风格。清代制式的梁架与檩条、窗花与门楣、硬山顶小青瓦浮现出来,隐藏于建筑中的时间密码,在现代重见天日。



在修复程家祠堂的过程中,还有三组特别的数字。


程家祠堂一共有100根木立柱,每根都有自己的编号,清晰明了。如木立柱的朽烂比例不大于20%,建筑师们会保留木柱主体,以铸铁件加固,这与故宫部分⼤直径承重柱的加固方法⼀致。修复团队还在程家祠堂的墙体两面,每隔30厘米钻出⼀个⼩孔,注⼊液态防潮剂,在墙体内制造出稳定的防潮层。


在修复过程中,现代建筑技术以最小的干预介⼊,不仅遵循了历史建筑修复的可持续性原则,也让这座历经风雨的老房子将有更稳健的筋骨,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安然无恙。


但这仍不是全部。


程祠故里,还与古寺鸣钟、十字街、香花桥影、溪桥渔泊、烟雨廊桥、龙江古渡、曲水萦居、蟠龙湾、艺海听竹一起,重新构建了由古时“蟠龙十景”演化而来的“蟠龙新十景”。



古今交融的景致,也带给艺术家们许多灵感和启发。


由创意品项策划,艺术家王智一创作,XINTIANDI「光影上海」出品的《月见蟠龙 The Moon Journey》,运用现代数字光影媒材,将蟠龙十景中秀气灵逸的场景元素重新呈现,投影于古典雅致的烟雨廊桥上。


观众在如梦如幻的光影共振中,领略江南的气韵。









沿着蜿蜒的河道行走,我们从历史走向现代。


当代艺术、创意文化,在当下蟠龙古镇中与自然环境有机交融,和粉墙黛瓦的江南传统建筑一起,共同编织现代江南水乡的全新面貌。



被环绕于竹林中,解构重组了江南传统民居“山墙”和“双坡顶”结构的余德耀美术馆,不仅在建筑上大胆创新,还以“流动的美术馆”为理念,打破封闭局限的静态场域,在自然中为观众创造灵动的艺术体验。


余德耀基金会藏品群展《邻居 (Next Door)》


在蟠龙天地里,行过一座石桥,转过某个街角,都随时有可能偶遇由何多苓、陆平原、苔丝·杜蒙、向京和瞿广慈等多位艺术家带来的公共艺术作品。


在蟠龙天地的建设过程中,曾偶然发现了两块残缺的寺庙经幢。如今这两块历史遗迹,经英国艺术家苔丝·杜蒙的创作,以不锈钢网编织工艺赋予其美感,化身名为「梦石 Dream Stone」的艺术作品,从流传千年的故事到跨越时间维度的思绪,让传统、当下和未来在此交融碰撞。


《梦石》 苔丝·杜蒙 


《逍遥兔》 何多苓 


《融化的太阳逗》 陆平原 


《蟠龙之珠》 张周捷 



蟠龙古镇历经千年,不知见证多少潮涨潮落、起伏兴衰。


但穿过厚重的历史,总会有一些金线留于掌心,铭刻关于蟠龙古镇这座江南水乡的不变记忆,无论是旧时民居、古制拱桥还是水鸟植被——这里,仍是让人魂牵梦萦的温柔水乡。


而当代艺术与文化融于其中,又为它增添了新的生命,寄托着现代人对这方水土的美好愿景。





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XINTIANDI新天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